肠道,不仅起着营养消化吸收作用,也起着对外防御的作用;肠道,不仅是第一道防线,而且是最重要的防线。人们称这道防线为“肠道屏障”(简称肠屏)。 肠屏主要由化学屏障(由肠杯状细胞外泌的粘液素和潘氏细胞外泌的防御素组成)、物理屏障(由肠表皮细胞紧密排布而成)、微生物屏障(由共生菌组成)和免疫屏障(由免疫细胞、分泌型抗体 sIgA 和白细胞介素等组成)构成。
在天然或正常饲养条件下,无菌动物是不存在的;对于何种动物,肠道内都存在着一个由饲料源物质、庞杂的肠道微生物群(约1000种)和肠细胞组成的微生态系统。在这一菌群中,有些菌如过度繁殖会破坏肠屏并“逃越” 肠屏入侵肠细胞,甚至侵到肝或循环系统而引发免疫反应(轻微时表现为肠炎,严重时表现为全身性炎症),此类菌被称为病原菌(属“邪”);有些菌(如枯草芽孢杆菌),可对病原菌起着生物排斥作用,属于有益菌(属“正”);有些菌(如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等),也属有益菌,能在一定的胁迫压力下通过分泌一些活性物质(尤其活性肽),以抑杀病原菌(此时的活性肽称为抗菌肽),或结合内毒素(脂多糖)而限制细菌内毒素的毒性(此时的活性肽称为内毒素的中和肽),或通过下调炎症反应的关键性因子(核转录因子NF-κB)而抑制由肠内抗原(如细菌内毒素和饲料源抗原)诱发的炎症反应(此时的活性肽称为免疫调节肽),或淬灭免疫性“呼吸暴炸”的“化学武器”——自由基(如氧和过氧化物自由基)(这些“化学武器”既可“杀敌”也可“伤已”)(此时的活性肽称为抗自由基肽),从而维护肠屏(属“祛邪而扶正”);有些菌,在肠屏完整时,对动物健康无害,属中性菌,但在肠屏被破坏时也会“泄漏”入肠细胞甚至肝或循环系统而引发动物病变,因而也被称为机会病原菌(如大多数的大肠杆菌)。由此可见,肠屏结构和功能的完整对维护动物的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纳吐素(C、D、F和P)的主效组份之一,枯草芽孢杆菌(C、D、F和P),分别分离自无任何现代药物(抗生素或疫苗)保护的半野生鸡、半野生牛、野生鱼和半野生猪的肠粘膜匀浆,对其宿主肠道具有强粘附力和低致敏性,并能分别与其宿主病原菌发生共凝集作用,从而对其宿主动物起着生物排斥型保护作用。
纳吐素(C、D、F和P)的主效组份之二,活性肽(肽C、D、F和P),分别源于半野生鸡、半野生牛、野生鱼和半野生猪的一种肠道共生菌;此类共生菌虽没有上述枯草芽孢杆菌的对其宿主的生物排斥型保护作用(因无对病原菌的共凝集和对肠粘膜的强粘附力),但具有在一定生存胁迫条件下外泌活性肽的特性;这些活性肽具有独特的生物学功能:(1)对其宿主肠内的益生菌无抑杀作用;(2)对其宿主病原菌具强抑杀作用;(3)可结合并中和细菌内毒素;(4)具淬灭自由基的能力;(5)可下调NF-κB而抑制炎症反应。
纳吐素的两种主效组份组配,一能选择性地抑淘病原菌但增留益生菌,二能对宿主病原菌起生物排斥作用,三能中和细菌内毒素,四能通过抑制NF-κB而抑制肠炎反应,五能通过淬灭自由基而保护肠屏,共奏“扶正祛邪”之功效,达维护肠屏和保护动物健康进而促进动物生长之目的。
|